故事大綱
故事發生在1983的北義大利,一個美國學生受邀到一位考古學教授在義大利的家幫忙學術上的工作,因而認識了教授才17歲青春年華的兒子,兩人互相吸引又顧忌著外界眼光,終於17歲的Elio無法忍受在隱瞞自己的心情...。
心得(劇透)
如果有人拿這部片和斷背山相提並論我會很傷心的,斷背山裡的愛令人心碎,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只讓人覺聊勝於無。這部片我大概看了兩遍,第一次是在紐約的電影院,我是個對同志題材特別有興趣的人,當初看到預告我就決定一定要去看首映,可能就是因為我當時是那麼的期待,看完之後我特別的失落,尤其時Elio對著壁爐哭泣這幾分鐘,我完全徹底的出戲放空只想快點離開電影院。第二次看就是為了再給這部片一個公允的機會,說不定是我當時靜不下心之類,因為身邊有些品味不錯的朋友都對它讚譽有佳,其實我有想過是不是文化的關係使我無法對這群生活輕飄飄的角色有共情,但明明也有很多西方文化下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
先說我沒有看過原著,電影也不該預設任何人看過原著(不然看小說就好了看電影幹嘛),我首先對這兩個角色之間的互動完全無感,我能感受Elio一直在追逐著Oliver的身影,可能是一種青春期的較勁或是嚮往慢慢搓揉成暗戀,但反過來Oliver就感覺不到有任何情愫反射回來,雖然Oliver後來有解釋自己在排球場故意靠近Elio就是在試探他,很多影評或是看過原著的人也要我們不能忘記這還是一個對同志戀情相對封閉的時代,外加Oliver最後最後對Elio透露自己的家庭是不允許同性戀的,但這些都不在電影一開始的設定裡,電影一切都輕飄飄美美的,我覺得這是導演的失職,他讓我始終無法在他設定的世界裡去體會Oliver的壓抑,還有他的感情表達在他跟Elio的對話中也非常蒼白和故作姿態,我其實認爲這兩個演員根本沒有任何Chemistry,外加他們的演技都不足以彌補故事中的空乏。
在沒有良好的鋪成和曖昧之下,Elio用一種很生硬造作的方式告白了(好吧,這是Elio的人設),然後Oliver立刻感應到了,兩人感情突飛猛進,Oliver立刻受不了誘惑了。讓我們重新整理一下,Oliver一開始就是想喜歡Elio,試探人家有沒有意思,發現沒有了就很聰明的立刻保持距離,小男孩來告白了,象徵性的拒絕,吃乾抹淨後說不想傷害你,怕你要付出任何代價,不過我要走了,掰。
其實這些都可以,誰年輕時沒有愛過無情又故作多情的人?但我最受不了的莫過於Elio家人的態度。在Elio失戀之後,他爸爸試圖要告訴他,他擁有的一切是很美的,他們兩個都很棒很美,他也有過一段沒有發展的同性之愛,所以很羨慕他。我這段簡直沒被演員的台詞尬死。我還看到很多人說,這爸爸簡直是典範,偉人。我的天啊,如果今天你的小女兒被一個長得很帥大他很多的男人就這樣玩一玩就走了,你的態度會是一樣的嗎?還是你明明也知道社會不容,不希望兒子變成真的同性戀,所以給人玩玩無所謂?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爸爸明明知道這個男的會屈服於社會,他就純心想讓兒子用肉體爽一下,因為他年輕的時候錯過了。總而言之,我完全不懂這段對話高級在哪裡,還有他一直向兒子肯定這段戀情讓我覺得很恐怖,如果兒子就認定了這才是真愛,在接下的人生中持續無視或是傷害真心喜歡他的人可還行?就像他對Marzia這樣,而大家都覺得年輕時被這樣忽悠無所謂,反正青春就是要拿來浪費是嗎?老實說,如果電影是要表達這種頹廢的美學我也是可以的,但導演給我感覺就是做了婊子還要立牌訪,你講了一個空虛表面無趣到不行的夏日戀情,然後還非要包裝成什麼改變人生的偉大戀情。我真心害怕入世不深的小朋友就這麼信你了!相信一個人生中玩過你的陌生人非要有什麼偉大寓意般留在你心裡。
總而言之,有人說這部電影的原作本來就只是一部言情小說,但我得說,這部翻拍的電影就算在言情小說裡也是最無聊的那種。角色的對白句句都讓人感受到編劇的意圖:這樣說很美吧?就連點題的橋段我也是完全的尷尬出戲,用你的名字呼喚我?Hello? Why??? 看兩個做作的人談戀愛,過程又充斥自溺自憐,從頭到尾沒感受到真正相愛時的窘迫和慌亂,看他們吐情話如嚼蠟,唉,我還不如再看一本言情小說。